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闲和庄app在哪下载 > 新闻动态 > 风向变了,2025年“降价潮”或失约?官媒发声,打算买房的要留意

风向变了,2025年“降价潮”或失约?官媒发声,打算买房的要留意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60

风向变了,2025年"降价潮"或失约?官媒发声,打算买房的要留意

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。过去几年,众多购房者对"降价潮"抱有期待,不少人选择观望,希望在价格见底时入市。2023年至2024年间,这种等待似乎是明智的,全国多个城市房价确实出现不同程度下跌。可就在2025年初,情况出现了微妙变化,原本广受期待的"降价潮"似乎有了转向的迹象。

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,2025年第一季度,70个大中城市中有43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,较2024年第四季度的32个城市明显增加。一线城市住宅销售均价环比上涨1.3%,二线城市上涨0.8%,三四线城市则持平。这一数据表明,房地产市场可能正在触底反弹,预期中的进一步大幅降价可能难以实现。

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在2025年3月发布的《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》中明确指出:"经过2021年至2024年的深度调整,大部分城市住宅价格已接近合理区间,市场已具备企稳条件。预计2025年全年房价将呈现'前低后稳'的总体走势,部分热点城市可能出现结构性上涨。"

这一判断得到了多方面数据的支持。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显示,2025年1-2月全国百城新建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2.6%,为近三年来首次双位数增长。与此同时,全国300个城市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增长8.5%,溢价率为7.2%,较2024年同期提高了2.6个百分点。这表明开发商的拿地意愿正在提升,对市场前景的信心在恢复。

多位业内专家认为,这种市场回暖并非偶然。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云松表示:"经过近三年的调整,房地产行业已逐步摆脱非理性繁荣阶段,进入更为健康的发展轨道。当前市场回暖是政策调整、需求释放和供给结构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。"

从政策层面看,近期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调整信号。2024年底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"适应住房商品属性和民生属性的定位,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"。这一表述较前几年"房住不炒"的严格定位有所松动,被业内解读为政策层面对房地产市场的积极引导。

紧随其后,2025年1月,中国人民银行、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《关于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》,下调首套房首付比例至20%,二套房首付比例至30%,并下调房贷利率至近十年来最低水平。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明显改善了购房者的融资条件,刺激了市场需求。

财经评论家葛宏伟分析道:"这轮政策调整的目的并非再度刺激房地产泡沫,而是为了防止市场过度下行引发系统性风险。政策目标是稳定房价,而非推动房价大幅上涨或下跌。"

除政策因素外,供需关系的变化也是房价趋稳的重要原因。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.5%,新开工面积下降18.2%。这种供给端的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需求的下降,维持了市场的基本平衡。

市场回暖的另一个重要信号来自房企融资环境的改善。据Wind数据统计,2025年前两个月,房地产企业境内外融资总额达到1742亿元,同比增长32.7%。这表明资本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正在恢复,流动性危机有所缓解。

不过,市场企稳并不意味着将回到过去那种快速上涨的轨道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业强调:"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,不同城市、不同区域、不同类型的住宅价格表现将大相径庭。笼统地预测'降价潮'或'涨价潮'都是不准确的。"

这种结构性分化在当前市场中已经显现。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指出,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住宅价格已开始止跌企稳,部分热点区域甚至出现小幅上涨;而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房价仍在下行通道中,且短期内难有明显改善。

从区域看,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表现相对强劲。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5年1-2月,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杭州等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长超过20%,部分热点区域房价已开始回升。相比之下,东北、西北和中部地区多数城市仍处于调整期。

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,这种市场变化意味着什么?中国房地产协会副秘书长冯俊在接受央视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:"过去简单依靠等待降价的购房策略可能需要调整。未来购房决策应更加注重城市发展前景、区位价值和自身需求匹配度,而非单纯追求价格波动带来的短期利益。"

事实上,官方媒体已经开始释放明确信号。《人民日报》2025年2月刊发题为《房地产市场迎来健康发展新阶段》的文章,明确指出"市场已进入以稳为主的新阶段,购房者应理性看待房价波动,根据自身需求做出决策"。《经济日报》则在3月发表评论文章,提醒购房者"过度观望可能错失市场企稳期的入市机会"。

这些官方表态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。多家房产中介机构报告称,2025年春节后,看房咨询量明显增加,部分热点城市重点楼盘出现了久违的排队看房现象。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5年2月,全国5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带看量同比增长16.8%,创近两年新高。

市场情绪的转变背后,是人们对房地产基本面的重新认识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:"虽然中国房地产已经告别高速增长时代,但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,每年仍有约1000万人从农村迁入城市,这将持续释放基础住房需求。"

国家统计局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。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5.8%,较2023年提高1.2个百分点。按照发达国家80%左右的城镇化率计算,中国还有约2亿人口的城镇化空间,这将在未来10-15年内持续释放住房需求。

当然,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,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家庭结构变化,小户型、养老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将明显增加,而传统的大户型刚需比例将下降。这种需求变化也将影响未来房价走势。

从更长期看,房地产税的推进也将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。2025年2月,财政部官员在记者会上透露,房地产税改革试点方案正在完善中,有望于年内在部分城市启动试点。这一政策一旦落地,预计将对投资性购房需求形成一定抑制。

面对这些变化,购房者的心态也在调整。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2024年底的一项调查,在计划购房的受访者中,51.3%的人表示"会根据自身需求决定购房时机,不会过度关注短期价格波动",这一比例较2023年的35.7%明显提高。

房地产市场研究专家潘松涛提醒广大购房者:"2025年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个微妙的转折点。从长期来看,中国房地产将进入一个总体平稳、区域分化的新阶段。购房者既不应期待普遍性的大幅降价,也不必担心全面性的快速上涨。关键是要根据自身需求和财务状况,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、区域和楼盘。"

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杰在最新研究中指出:"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,从投资驱动转向居住导向,这是一个结构性变化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房价走势将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,不同城市、不同区位、不同类型住宅的价格表现将大相径庭。"

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,这意味着购房决策需要更加精细化。需要考虑城市发展前景、区域配套设施、交通便利程度、教育医疗资源等多种因素,而非仅仅关注价格高低。

中证指数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郑磊建议:"购房者应综合考虑自身需求、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,选择适合自己的购房策略。对于刚需购房者,如果自身经济状况允许,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尽早入市;对于改善型需求,则可以结合旧房处置、新房选择,做好全盘规划;对于投资性购房,则需要特别关注政策变化和区域发展前景。"

从市场整体看,2025年房地产市场可能既不会出现广泛的"降价潮",也不会回到快速上涨的旧轨道,而是进入一个更加理性、更加差异化的新阶段。在这个阶段,房屋的居住属性将重新成为核心,而投资属性将相对弱化。

房地产市场的这种转变,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部分。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房地产行业的定位和功能也在相应调整。未来,房地产将更多地回归"居住"本质,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,而非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。

对于关注房地产市场的普通民众来说,重要的是摒弃过去那种简单的涨跌思维,建立更加全面、理性的认识。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,购房决策应该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和长期规划,而非短期价格波动。

2025年的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转折,"降价潮"可能不会如期而至,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将重回高速上涨轨道。对打算买房的人来说,关键是调整心态,理性决策,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。

你对2025年房地产市场走势有何看法?是否认同"降价潮失约"的判断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,一起探讨这个关乎每个人的重要话题。